[Log On]  |  [Register]  |  Gmail  |  yahoo!mail  |  hotmail  |  qq  |  雅虎天气  |  本页二维码
今日灵修:此刻,我唯愿见到你,唯独渴慕你!(音频)
——扰乱你、拦阻你的,有什么比你自己内心那不绝的私欲更甚呢?
2024/4/18 16:12:49
读者:13756
■多马·坎贝斯/真意译

 


 

 

 

今日灵修:真理之道

 

文|多马·坎贝斯  真意译

《生命季刊》第3期

 

音频为李慕溪弟兄朗读;背景音乐为黄滨姊妹小提琴/孙锺玲姊妹钢琴圣乐献诗“如鹿渴慕溪水”:


 

今日经文:“神啊,我的心切慕你,如鹿切慕溪水。我的心渴想神,就是永生神。我几时得朝见神呢?”(诗篇42:1-2)

 

“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。凡遵行祂命令的,是聪明人。耶和华是永远当赞美的。你们要赞美耶和华。敬畏耶和华,甚喜爱祂命令的,这人便为有福。”(诗篇111:10-112:1)

 

“耶和华啊,求你将你的道指教我。我要照你的真理行。求你使我专心敬畏你的名。主我的神啊,我要一心称赞你。我要荣耀你的名,直到永远。”(诗篇86:11-12)

 

拜真理为师的人有福了,教导他们的,不是昙花一现式的形象和过眼烟云般的言论,而是真理本身。

 

我们自己的见解和感觉常常欺骗我们,我们的鉴察能力实在微乎其微。

 

为了那些隐藏的奥秘,辩论不休又有何益呢?若我们对这些事一无所知,到大审判时还少受些责罚呢。

 

忽视对我们有益的、必修的事,而专注那些好奇而无益的事,是何等愚拙啊!这真是“视而不见”了(诗篇115:5)。

 

我们与世上的各种流派有何相干呢?一旦永恒之道对我们说话,我们就从纷扰的属世观念中解放出来了。万物因道而存在,万物为道而述说;这道是万物之源,这道也直接与我们交流。

 

若无这道,便无人能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。唯有那在万物中看见祂、将万物归于祂、不见万物唯见祂的人,才能持安宁之心,享主内的平安。

 

啊!神啊,你就是这真道!求你以那永不止息的爱使我与你合一!

 

博览群书、屡听教诲已经使我心烦累;此刻,我唯愿见到你,唯独渴慕你!

 

愿所有的哲人学士都缄默吧,愿所有的被造之物都安静在你面前!求你亲自对我说话吧!

 

一个人内心越单纯,越能表里如一,他便越能毫不费力地理解更高深的道理;因为启迪他的,是来自上方的真理之光。

 

纯净、真诚、稳重的心灵,哪怕承担许多事工,也不会被世事分散、搅扰;因为他做工是为神的荣耀,并非为自己而谋,内心便平静安稳。

 

扰乱你、拦阻你的,有什么比你自己内心那不绝的私欲更甚呢?

 

一个圣洁属灵的人,必先理清自己的内心世界,后安排自己的外在事工;他不因参与事工而产生私欲邪念,反而以正当的动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。

 

人生哪有比攻克自己更大的争战呢?我们当努力战胜自我,在灵里天天长进,日臻成熟。

 

人间的一切完美总掺杂着不完美,我们全部的知识又无不渗透着蒙昧无知。谦卑地认清自己,远比苦苦探索更易于达到神。探索本身并无可厚非,知识本身也是好的,是神所设立的,不必弃之不顾;然而,当先求无愧的良心和德行的生活,然后才去探讨知识。

 

而诸多的人努力追求的只是知识,而不是高尚的生活,其结果不是一无所获,就是收获甚微。

 

若人们把争论问题所消耗的精力用来根除弊病、培植德行,世界上将不再是苦难重重、罪行累累了,修道院里也不会如此懈怠不慎了。

 

的确,到大审判那天,审判我们的标准不是我们读了什么,而是我们做了什么;不是我们如何善于谈论,而是我们如何身体力行。

 

请告诉我,昔日你所熟悉的那些哲人学者如今何在?他们的位置早已有人取代,谁还会念及他们?生前他们显赫一时,而今却无人问津。

 

哦,世间的荣耀是那般地倏忽即逝!但愿他们的人生与他们的学识相称,那样,他们一生治学,也算终得善果。

 

而多少人却因只求今世虚空的学问、不屑思索如何服事神而灭亡啊!因为他们只求伟大、不愿谦卑,最终他们的思想学问也是一场虚空。

 

真正伟大的人,是怀有伟大之爱的人;

 

真正伟大的人,是甘于卑位、不求荣耀的人;

 

真有智慧的人,是视世间万物如粪土,唯愿得着基督的人。

 

真正博学的人,是放弃自己的意念,唯遵行天父旨意的人。

 

 

 

本文选自多马·坎贝斯《遵主圣范》第一卷第三章,真意译,《生命季刊》第3期。

 

作者 Thomas A'Kempis(1380?-1471) 为一中世纪修道士。其名准确的翻译应为“坎贝斯的多马”,多马(Thomas) 是他的名字,他本姓“Hamerken”,坎贝斯是他出生的一个德国小城。他穷毕生精力,读经、祷告、默想、灵修、讲道、写作、劝勉。早期的《生命季刊》曾发表过该书部分章节,由真意译自英文版本:Imitation of Christ.

 


阅读本刊更多文章,请点击

生命季刊主页